我們或許擁有生命和自由。但對快樂的追求卻進展得並不那麼順作為一個國家﹐美國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富有。但調查顯示﹐美國人並不比30年前更快樂。關鍵的問題是:我們並不擅長找出快樂的源泉。
我們不停地追求更新奇的轎車和更高的薪水﹐而且剛得到這些東西時我們的快樂感確實提高了。但我們的滿意度隨後會迅速消退﹐很快我們又開始渴望其他東西。
同樣﹐我們告訴朋友說孩子是我們最大的快樂。但研究表明﹐孩子的降生會降低父母的快樂感﹐因為他們要開始應付撫養孩子的艱辛。
由此引發出一個不容回避的問題:為什麼我們要不停追求這些東西?專家們給出了兩種解釋。
我們生來就不是享福的﹐而是受苦的。如果我們的祖先不奮力養家、護家﹐今天也沒我們了。所謂快樂﹐不過是自欺欺人的花招罷了。
波士頓的投資經理特里•伯恩漢姆(Terry Burnham)聲稱﹐快樂是為我們基因進化服務的一種獎勵制度﹐正是對快樂孜孜不倦的追求才使我們有了生活的動力。
這樣看來我們是被一些與生俱來的古老本能欺騙了﹐不滿意這種解釋嗎?要怪就怪社會信仰吧。
努力工作和撫育子女可能並不會使我們更快樂。但相信這能使我們快樂的信仰確可使社會順利運轉﹐那些有這一信仰的人過上了好日子﹐他們把這種價值觀又傳給了自己的孩子。
–我們不擅長預測。這是丹尼爾•卡尼曼(Daniel Kahneman)和大衛•施卡德(David Schkade)兩位學者給出的解釋。
他們問美國中西部和南加利福尼亞的大學生說﹐美國哪裡的大學生更快樂些﹐回答都是加利福尼亞的大學生﹐原因主要是那裡的天氣更好些。但被問到對自己生活的滿意度時﹐這兩組大學生打出的分數卻是相同的。
身為加州大學聖迭哥分校管理學教授的施卡德說:“當你想移居加利福尼亞時﹐你想到的是那裡的海灘和天氣。但你沒有想到的是你還得花大量時間去雜貨舖淘貨或幹家務。人們事先想到的是那些顯而易見的不同之處﹐但卻忘記了那些共性。”
當我們預測什麼將使自己快樂時﹐我們也會被眼前的感覺所影響。如果我們把每周例行的食品採購放在午餐後﹐我們就會精挑細選得多。其結果是:不出幾天﹐我們就將對著空空如也的冰箱發呆。
或許最為重要的是﹐我們預料不到自己對改善後生活習以為常的速度有多麼快。當我們搬進更大的住房後會認為一切都好極了。但我們沒有意識到﹐只消幾個月﹐我們就會認為那多出的居住面積是自然而然的事情。
人生經驗應該有助於我們避免重復這樣的錯誤。但實際上卻做不到﹐哈佛大學心理學教授丹尼爾•吉爾伯特(Daniel Gilbert)認為﹐這一定程度上是因為我們無法準確回憶起當初的真正感受。
例如﹐我們會拼命工作以期得到進一步提升﹐因為我們確信這將使自己感到快樂。但我們忘記了﹐自己上一次升職後感到的是一絲失落。
如果能夠知曉我們很容易被這些人類缺陷所左右﹐那也許有所裨益。
但吉爾伯特認為﹐先見之明並不能完全替代實地考察。假設你認為如果自己移居到一個鄉村小鎮﹐收養一個孩子﹐或是辭去現職找一份高中數學老師的工作﹐你會更快樂。這時可不要聽那些居住在小鎮、已經收養了孩子或已身為教師者的一面之詞。你應該花些時間去實地觀察一下這些人﹐看看他們是否真的快樂。
吉爾伯特教授說﹐從事教師工作“聽起來很浪漫”﹐但只消置身於高中數學教師之間﹐你的這種想法可能就會迅速消失。
Jonathan Clements
(編者按﹕本文作者Jonathan Clements是《華爾街日報》個人理財專欄“Getting Going”的專欄作家)